最近国外学者研究了蚊虫叮咬后机体免疫的动态变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

选择在埃及伊蚊流行的柬埔寨地区 30 名健康个体,研究人员采用皮肤活检的方法比较了蚊虫叮咬前后的机体免疫反应,试图确定在咬伤后不同时间点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基因和细胞类型。

蚊虫叮咬后皮肤出现明显的临床变化,主要是叮咬部位的红肿。 15 分钟时出现5毫米大小的风团样疹,到 48 小时疹子变小。此时,免疫细胞被招募到虫咬的皮肤上。在此过程中,一些基因表达出现了上调和下调,在 48 小时,超过 470 个基因表达增加,约 30 个基因表达下调。早期上调基因包括 KRT6C、CXCL8、TNIP3、IL-20 和 IL-1B。这些分别与中性粒细胞募集、NF-kappa-B 活化抑制、角质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炎症有关。此时,M2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C) 增加,而自然杀伤 (NK) 细胞减少,表明先天免疫反应。在 48 小时,上调最高的基因是 KRT6C、DEFB4A、GZMB、TCL1A 和 CCL18,分别代表抗菌肽、颗粒酶 B、T 和 B 细胞增殖和 Th2 细胞反应。与这些基因变化相关的改变主要是与早期的炎症变化有关,如中性粒细胞脱粒和γ-干扰素信号传导,以及白细胞介素 (IL)-4 和 IL-13 信号传导。这从咬后四个小时开始,持续到 48 小时。

在 48 小时,出现适应性免疫反应。反应早期的中性粒细胞募集之后是 1 型和 2 型 T 辅助细胞(Th1 和Th2 细胞)和调节途径。

皮肤中的 T 细胞发生了变化,观察到更多活化或耗尽的 CD8+ T 细胞。此外,CD4+ T 细胞被极化为 Th2/Th17 谱。

总之,初期观察到的血管舒张、液体积聚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蚊虫叮咬激活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 4 小时观察到细胞外基质分解,免疫细胞大量涌入。在咬后 4 小时观察到了 T 细胞反应,表明从先天免疫到适应性免疫的转变。 Th2 通路的上调表明对咬伤的过敏性炎症反应。然而,这也受到 CD4+ T 细胞的调节,从而避免了过度的炎症和皮肤损伤,尤其是在反复接触叮咬的情况下。

资料来源

First-in-Human Evaluation of Cutaneous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omodulation by Mosquito Bites. bioRxiv preprint.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4.25.489145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4.25.489145v1